3月14日,A股和港股双双遭遇黑色星期一,地产股未能幸免。A股头部房企来看,万科A跌逾3%领跌,金地集团、招商蛇口也飘绿,保利发展冲高回落收盘仍飘红。港股内房股方面,几乎全线飘绿,板块跌幅达到9.25%,龙光集团、碧桂园等跌约19%,龙湖集团、中国金茂跌超10%,华润置地、中国海外发展跌幅在5%一线。
这样的走势让保利在上周五超越万科登顶A股市值“一哥”后,又在一天内“干掉”华润置地和中海地产,成整个国内地产行业市值老大,保利内部提出的“进三争一”没想到在资本市场率先实现。2021年销售规模第一的“宇宙房企”碧桂园,市值则正式跌破千亿港元,排名滑落至行业第七。
业内人士指,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正来到十字路口,央企国企未来将大概率掌握行业发展。
保利连续逆袭万科中海华润
中国基金报上周末曾报道,3月11日(上周五)保利发展从下跌2.6%拉升至上涨0.43%,市值定格在1943亿,万科A从下跌3.88%拉升至下跌0.72%,市值最终录得1936亿,保利反超万科7亿成A股房企市值一哥,创造两家公司上市以来在A股相爱相杀17年的历史。
没想到才隔了一个周末,这周一(3月14日)保利一口气把港股上市的中海地产和华润置地也超了。
受大盘影响,不管A股还是港股房地产板块都是全天走低、个股普跌态势,截至收盘,A股房地产开发板块跌2.08%,港股内房股板块跌幅更达到9.25%。
两家在港上市的央企地产中国海外发展和华润置地跌幅明显要小,但也分别达到了4.65%和5.89%,市值双双蒸发百亿港元以上,收盘定格在2359亿港元和2392亿港元,按最新汇率约合人民币1916亿和1944亿元,比保利发展收盘市值1956亿元分别有40亿和12亿的微弱差距。
这样,保利发展用了两天时间逆袭了三家头部同行,登顶国内房企市值之王。
“宇宙房企”碧桂园滑落至第七
根据地产第三方研究机构克而瑞的2021年度销售数据排名,保利发展不管是全口径还是权益口径两个维度,都只排在行业第四,而中海地产和华润置地分别排在第六和第八。销售规模第一的毫无悬念是“宇宙房企”碧桂园,其全口径销售金额达到了7588.2亿元,比保利高出40%,比中海和华润高出一倍多。
不过,市值上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。
碧桂园近期持续下跌五个交易日,在周一加速下跌后累计跌幅达到35%,目前市值从前一年的1711亿缩水至791亿,一年跌掉54%,市值在头部房企中仅排在第七。
代表性头部房企的市值和排名变化,基金君做了一张表,如下:
从表中可以看到,与一年前相比,只有四家房企市值上涨,分别是保利、中海、招商、金地,全部是国资房企,而他们的排名也不出意外分别上升3名、2名、4名和5名,市值排名均远远好于销售规模的排名。居全行业第二的华润虽然市值缩水,但仅不到10%,因此排名也有所上升。
万科是国资背景房企排名唯一下降的,从前一年的第一跌至第四,一年时间市值蒸发近50%。民营房企市值排名均录得不同程度下滑,前五只剩龙湖集团1家,但排名也从前一年的第二跌至第五。恒大一年时间市值跌去九成多,仅剩148亿元,下滑了9个名次。
1-2月全国房地产发展状况
3月15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月度报告显示,1月份至2月份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499亿元,同比增长3.7%;其中,住宅投资10769亿元,同比增长3.7%。
“当前开发投资增速低于5%,处于偏冷区间。针对房地产市场,今年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房企开发投资数据保持稳定。”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如是说。
具体来看,1月份至2月份,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84459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1.8%,其中,住宅施工面积553514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2.0%;房屋新开工面积14967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12.2%,其中,住宅新开工面积10836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14.9%;房屋竣工面积12200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9.8%,其中,住宅竣工面积8915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9.6%。
陈文静表示,从供应端来看,在各地“保交付”压力下,房地产在施规模保持小幅增长态势,在建工程投资对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形成一定支撑,2022年1月份至2月份,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小幅增长,增速较2021年全年继续收窄。企业资金压力仍较大,叠加市场调整态势延续,导致房企新开工积极性不足,今年1月份至2月份全国新开工面积同比继续下降。
就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而言,1月份至2月份,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703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9.6%,具体来看,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3.8%;商品房销售额15459亿元,同比下降19.3%。2月末,商品房待售面积57026万平方米,比2021年末增加6003万平方米。其中,住宅待售面积增加5552万平方米。
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表示,预计二季度房企融资将迎来全面改善,目前正处于转折点。
“短期来看,随着房地产信贷环境的持续改善,企业资金面有望逐渐改善,但企业整体资金压力仍较大,或将继续拖累新开工规模和拿地规模。市场恢复仍有赖于更多的支持政策。”陈文静如是说。
特别声明 :文章来源于中国基金报、证券日报文,其版权和文责属于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侵犯,请联系小编及时撤除。